训练目的
优美的跑姿、高效的跑步技术或流畅的摆臂与收腿动作都是建立在「力量」基础之上。 如果跑者的核心没力、下肢刚性不足或弹力系统没被发展起来,优秀的跑姿与技术要麻一直练不出来,不然就是可以做到但维持不久(例如五公里后力量不足,优秀的跑姿与技术也会跟著垮掉)。
因此若只看跑者的生理层,在 KFCS 的训练逻辑「体能→力量→技术」这三个环节中,「力量」位于中间,扮演著如同「承轴」般一角色,负责转化体能并表现为优秀跑步动作的工作。它不像最大摄氧量可以量化体能的优劣,也不像优美流畅跑姿皆可由肉眼所见,它藏在内部,虽然看不见,但重要性却跟跑者最在意的体能与技术相当。也正因为它不易见,所以很常被忽略其重要性。
KFCS 的跑步力量训练逻辑裡,所有的力量训练动作拆成「重整优化」、「维持姿势」、「下肢刚性」、「失重弹跳」与「转换支撑」这五种类别。每一个类别之间都环环相扣。。
课程所需器材:
- 哑铃:自重的5-20%(可用背包装书、瓶装水或是米等替代),例如体重 60 公斤就是 3 ~ 12 公斤的哑铃。
- 一张小凳子或椅子,高度不要超过膝盖
- 牆壁一面
- 长弹力带两条-中等阻力(需要有可固定物)
- 按摩滚筒(第一堂课使用)
- 毛巾(擦汗用)
- 饮用水。
哪些做的对 哪些不足 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有什么需要改进
- 学习:详细温习了物理学胡克定律(F=-kx)对弹性以及跑步中弹性作用的科学解释。教学的关键句式习得——“练法不等于跑法”,原地耸肩训练,需要让身体失重(unweight),训练落下后的自然支撑(训练正确的落下知觉,锻炼筋膜、小腿支撑的能力,不做多,只要能稳稳撑住就好),而实际跑步的时候因为会“向前失重”,所以在跑步时,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必要“刻意”的耸肩。
回归到经典力学牛顿的名言——”自然界不做无效的努力,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多做反而无益;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
- 感觉:单腿弹跳转脚尖这块,记得18年学姿势跑法课程的时候,用的动作是脚尖向前,向左,向前,向右,今天体验了下向左,向右,少了一拍,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后来陆续习惯了。
- 感受:跳起后击掌在增加重量后,离地高度变低,击掌的空间不够,一开始是用力去合腿,缩短合腿的时间,但明显感觉到这样操作肌肉会变紧,第三组训练之前,回顾了一下理论,这样操作不对,应该是把重物再往上举,让身体+重物一起失重,顺带增加离地空间,以便双腿自然合拢击掌,但在落下时双腿就要承担更大的重量,如此就可以训练到“撑住”的力量。
- 提问: 暂无
- 其他: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