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课表
训练目的
节奏跑
影响因素
- 家庭因素 没有异常。
- 工作因素 没有异常。
- 环境因素 没有异常。
- 睡眠因素 详见TP数据。
- 身体疲劳 详见TP数据 。
哪些做的对 哪些不足 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有什么需要改进
本次训练的出门时间和按表时间没有改,还是和先前的差不多。
训练节奏如下:热身3公里,小白楼出发,半程后折返;8组7分钟的节奏跑,结束后回到小白楼。
按训练配速区间的要求,目前来说,现在训练期间都是不用看表的,有超出心率或配速区间时,通过跑表的提醒就能调整到位。
在第三组训练时,开始从头到尾再巩固了一遍posemethod的原理,跑步运动通过关键跑姿来实现快失去平衡的状态,通过前倾破坏平衡,产生落下,利用重力向前移动,支撑腿在重心通过后拉起,准备下一次支撑。休息的时候,突然想到之前国峰教练在lv1课程时候的一张图,配速越高的时候,脚踝拉起至重心之下的距离越近,也就是脚踝拉起距离地面越高。
这时候闪过一个机灵,这图好像公路车的后变啊!
课表ms强度不大,我自己是主要将其用来复习对跑步技术的理解,今天感受的最大的两个点:
- 前倾角度很大程度决定了你的配速,类似公路车的大盘,如果挂上了大盘,速度一般不会慢,但要看自己身体hold不hold得住落下时的体重(最大3倍),不然就存在被自己“拉爆”的风险;
- 而腿部的拉起幅度,类似公路车后变飞轮,在前倾角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靠调整拉起幅度,就和调公路车飞轮齿比有点类似,最后会有个合适的拉起幅度与步频,至于“合适的齿比”就和跑步中感受到的“舒适的拉起高度和步频”类似,和自己的身体构造与身体当前素质有关。
今天是跑到第三组的时候,觉得这样机械化的比喻,虽然不那么完善,但有点相似。剩下几组,基本就是按这样的思路去验证,一组完了之后,复盘调整,接着下一组,将知觉投入在拉起的幅度上,步频居然有点像自动的一样根据拉起的不同幅度会自己调整。
前倾角稳了之后,拉起一些些,步频跟着调整一些些,就类似找到齿比+踏频,可以很舒服的一直持续下去;剩下的都是去专注感受前倾和拉起,接着步频似乎会和拉起有应对关系,拉起到我现阶段肌力能够适应的高度,步频会很自然的对应来变化,然后感觉来了,就一路顺流而下,精神和肉体都比较和谐。
整个训练过程其实也有一个半钟左右,但几乎没有感觉到厌倦。主要就是在反复理解和验证的过程中强化之前学习的知识,同时还关联到一些先前训练日志的内容,之前有一次在BI训练时候也有这样类似的体会,算是有一些些融合和相似感 https://tech.teamtime.cc/traininglog/2020-05-19-bi/ 。
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巩固的,一开始复训的时候,找前倾fall的感觉找了4、5周,之后是回到关键跑姿 pose,现在就是 pull。跑来跑去,脑子里浮现的概念就是——跑步就这三个关键帧,没毛病。其他的都是熵增,接着就是想法办法做熵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