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年开始接触运动教练,也在我的教练的引导下加入了这个领域,成为一名专业教练。
实际事业发展中,本职工作依旧是游戏公司的平台和运维负责人。运动教练方面的实践除了自己的周期化训练,实际远程辅导过的学员目前为止应该只有三名。三名学员的成绩是,完成10k赛事、备战23年底台北全马初赛、以及备战23年10月底的台北半马初赛。
外部要素是因为这些年的疫情和经济宏观状况影响了自己在这块业务上的沉淀,一方面是自己确实这两年把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组织的战略规划上。
做教练对我来说最大的回馈是学员的成长与变化,无论是心、体能、力量、技术,以及在比赛时的临场发挥与表现,都是作为教练设计训练课表,跟进进度,给予反馈和支持的动力。
在当前主流的商业和管理认知认为,人一定是在苦难和挫折中不断磨练而来的,对于短期内加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催生快速进步,但对于长期的潜在风险,一言难尽,这里先不展开细说,对于很多人经常拿马拉松做比喻,实际上马拉松真的没有那么难,做企业比马拉松所面临的复杂度、不确定性和压力要大的多。
在进行教练事业发展的时候,我更关注的是学员长远的教育,这是一份教育工作,不是管理。教育的本质之一是体验这个科目的乐趣,懂得越多,体悟的越深,乐趣也会更深邃和细腻,最终如果学员如果能够洞察自己在运动中的觉知,在运动中开悟,那是我的初心。
我对自己在教练领域的事业发展哲学,放在第一性的是乐趣,一场半/全马的训练周期短则9周,长则12周,铁三的训练周期则在19-21周不等,这样的时间中如何保持学员的乐趣,在每个阶段的进步中感受变化,感受运动时的觉察,体会训练本身,而不是被配速、成绩或PB/完赛时间所局限了视野。
表现成绩不是因为我们练了多少,结果就会上升多少,表现成绩是基于我们的训练质量,回落到我们实际结果上。
这周收到了来自台北的学员夫妇送来的荔枝,也是我的意外之喜和感恩的事,我们从一开始邮件交流,到Line沟通,接着定期视频交流,到现在收到礼物,能感受到的是信任感和认可度,自己在深耕国际华语运动爱好者人群的线上运动教练领域更笃定。增长、规模和发展是做企业的关键点,但做教育不是,做教育是培育人心,需要投入更多的是精力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