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19 03 08 2019 03 11 广深四日行 姿势跑法教练LV2课程总结 其他教练的笔记

4382 字

上了博士和国峰老师的一级教练培训后,又深入研究了博士的三本书,特别是游骑跑,被失重为移动的动力这套理论深为叹服,不仅仅是对跑步,对很多运动,特别是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都具有指导意义,开拓了我们思想,找到了动作规范的普遍原则,可以说博士的发现是革命性的,使技术训练进入了科学时代。

后来博士对体能训练也提出了新的理念:速度是耐力的基础。可以说又是一个革命性的理论。

目前广泛被采用的体能训练模式以丹尼尔斯的理论为基础,以国峰老师广马训练营课表为例,分为4个阶段:

  • 一、有氧基础阶段,主要是长距离轻松跑,以E配速90分钟内的心率波动判断训练效果;
  • 二、以I强度为手段,提高跑者的最大摄氧量,以10公里成绩的进步幅度为指标;
  • 三、以T强度为训练内容,提高跑者的耐乳酸能力,用半马来检验效果;
  • 四、以M配速为主,让跑者适应马拉松比赛。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着lsd以保持有氧耐力,并且辅以力量和技术训练。

这套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不仅提高了成绩,更重要是的传达了科学训练的理念,让业余跑者摆脱了盲目堆积跑量的训练方式,在不同的配速下训练,全方位的开发了体能。在丹尼尔斯的书里,详细的列出了不同心率区间和配速区间的训练目的、检验指标和计算方法,具备很强的可执行性。但全本书里都没有谈到跑步技术问题,对如何提高跑步的经济性没有涉及。

在这两天的培训里,博士用1天半的时间在讲解各国传统的跑步训练方法、哲学、心理、概念、体系、教练的责任、受训者的态度等等,期间我们也测试400、800、200和2000米,期间不断在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看到一个表格,各个距离世界纪录对应的配速,以200米配速为基准的百分比,还有两行以330pb成绩配速为基准的各个距离的配速百分比。

当我们试图详细讨论这张表格的用法的时候,博士进入了周兴同学的测试数据分析,对比了一个本子上的数据后得出结论是周同学的步频过高,落下角度不足,导致全马成绩据理论值相差1小时之多,我们想搞清楚对比的标准数据来源,可不得其解。后来列举了北马训练营2公里、10公里和半马训练课表,讲解各个阶段训练目标,我提问课表编排逻辑和配速计算方法,同样是没有得到答案。

以下都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得出的推测,供各位教练参考,也强烈希望各位教练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帮助我们能深入理解速度是耐力的基础这一概念,并且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执行这个理念;

1、这个概念的理论基础是:各个距离世界纪录的配速曲线和跑者在各个距离的pb配速曲线类似(?这里我要打一个大大问号,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正确。)基于这个发现,训练短距离的速度也就能提高跑者的耐力,进而提高全马成绩。对于这个表格的最大疑问是全马330的那一行数据,是某位跑者的实测数据,还是根据上面世界纪录的百分比计算得出。按我的理解应该是实测数据,但大多数跑者长距离和短距离的pb配速据与理论值的差距千差万别,我们从丹尼尔斯的跑力值预测学员成绩是都能看到这种现象,我猜测是不是全马330的众多跑者的大数据得出的统计结果,否则样本就没有采纳价值。如果这个理论要成立,不仅仅是要对比330,而是分段统计所有成绩才有说服力,我猜测这个项目是不是还在研究中。假设是从上面百分比计算得出,那就是自说自话,对结论没有任何意义。从表格的百分比两行交叉对比,确实发现数据是近似的,所以我才有开头的推测。这张表格是我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基础,我很想知道其他教练的理解。

2、以我的教学经验,用跑力值预测,可以把学员分为两类人:以短距离成绩预测全马成绩有差距,以全马成绩预测短距离成绩有差距。前者我们说是耐力或者力量不足,要加强长距离有氧训练;后者我们说是速度训练不够或者技术不到位,要加强间歇训练。速度训练风险比较大,对力量、技术要求比较高,普通跑者贸然训练很容易受伤,所以这个理论如何实践,我个人认为作为教练需要详细分析学员的具体状况,而非普遍策略。也许根据博士的理论,这个观念也需要修正,目前不得而知。

3、大小猴子:博士谈到通过观察猴子的活动量,发现个体的运动量有差别,所以有大小猴子区分,课间我提了3个问题:1、这个概念是否代表受训者承受训练量强度极限差异?博士回答是的;2、大小猴子是否都可以取得相同的运动成绩?博士回答在马拉松项目还没有小猴子取得过冠军,但跳高项目大小猴子都有夺得冠军的案例。3、有没有相关生理指标来判断,博士回答目前还没有结论,需要通过2个月的测试才能得出结论,开始的时候统一执行相同课表,观察学员的反馈情况。

以下也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既然是身体承受能力的极限,自然会想到会有相关生理指标来反映这个极限,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不会没有探究背后的原因就止步了。根据博士的研究,是否得出技巧型运动大小猴子都有机会,而耐力运动小猴子没戏这样的结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跑步,这也是事实。对于学员来说,从主观感受反馈来判断,这和作为跑者的认真态度有矛盾,毕竟偷懒是人的天性,我们不都是这样吗,那么这个大小猴子区分对于训练的具体意义在哪里?

4、课表分析:虽然课表有4个阶段,2k、10k、半马和全马,但教材只给出了前3个,而且没有案例配速,我也只能推测课表的编排逻辑和配速参考。在课表之前测200、400、800和2000,取得各距离的当前pb值,用来判断学员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进步准备好基线。观察2k的课表,周二是多次200和400,周三是30分钟的轻松跑,周四是10k长距离加多次200米,周五跑多次800米,周六是1小时轻松跑,周日是2次2k,结合10k和半马,基本上是一天休息,1天200,1天800,2天lsd,1天400,1天目标距离,训练量逐渐递增,第四周是减量和测试,到半马的时候,训练量很大,预测到第四阶段不可能每周跑一个全马,整个训练量曲线是123升4降,这个课表的重点是每次跑课表前都有长时间的热身和技术训练,每周还有多次力量训练,跑完以后再次进行技术训练,以强化知觉,这种方式是很值得借鉴的。在博士的游骑跑那本书里有一句话:所有的训练都是知觉训练。知觉在耐力运动中决定了成败。

关于配速的计算我推测是根据学员的测试成绩乘一个比例,然后参考博士的那本秘籍得出的。在目前的配速区间表里其实也能找到对应的配速,我认为应该和博士的结论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如果是我,我就直接引用跑力表,这个本来就是一个区间值,重点是间歇训练的技术把握和知觉,只要明白这两点,配速并是否精确并不重要。

5、周兴同学的数据分析:我绝对认同博士的分析结论,他需要训练落下角度,但我提一下个人想法:周同学有很高的步频,这也意味着他的心脏负荷能力很强,这是他的优势而不是缺点,精英选手也有高步频的,同样取得很好的成绩。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风格,作为教练不是改变他的风格,而是在他优势的基础上完善他的技术。加大落下角度意味着需要承受更大的冲击,他需要加强力量训练,同时需要渐进式的改善,在过程中需要监控垂直振幅和触地时间,防止盲目加大步幅导致跨步而受伤,可以从提高拉起速度和高度开始强化知觉,每次跑前进行弹力带落下拉起的训练,形成落下角度的知觉。我观察他的跑步过程,在800米测试中,虽然他自己说已经力竭,但身体姿态并没有变形,表面他有很好的意志控制能力,这是跑者很大优点。而且他的体格很适合跑步,他属于潜力很大的学员,加以科学的训练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6、学员的态度:博士谈到教练还应该具备多种角色,导师、朋友、康复师等等,我认为没有那么复杂,教练和学员的关系首先是客户关系,学员相信你能给他带来进步,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交给你,他为什么不努力训练呢,毕竟钱不是浪打来的,如果学员没有完成课表,首先是对你产生了怀疑,但我们中国人不会当面使人难堪,所以就说天气这些无关紧要的理由。学员不训练,不是要反问学员,而是要反问自己,作为教练有没有尽力,有没有尊重学员交给你的每一分钱。说到底,是不是敬业,是不是尽心,你做到了,学员不是傻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国峰老师在我们纠结的时候没有一句话走入大雨中的情景,他没有反问我们为什么不训练,我们自己会跟着他在雨中奔跑。

我现在带7个人的姿势跑法课程,12周,每周3次,有推销员、文员、官员各色人等,有人要坐1小时地铁来上课,我首先做到每次课充分准备,准时开始,准时结束,他们几乎从来没有缺课,当我听到他们说跑步比以前轻松了,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只有做好我们自己,才能让学员认为花这份钱这份时间有价值。我自己在广马训练营期间每月至少去一次广州参加国峰老师的课,我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我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我怎么会缺课呢。谈到这里,我也想聊一下一子同学带小孩上课,如果你是工作人员,你的职责是服务好学员,因为这是你的工作,我自己也是管理者,我绝对不会允许员工带着孩子出现在客户面前;如果你是付过费的学员,那么没有付费的人就不应该出现在课堂,这是对我们这些付费学员的尊重。

对于业务跑者来说,博士也许不是一个优秀的教练,但博士肯定是伟大的科学家,姿势跑法理论改变了耐力运动的训练方式,可以说是革命性科学进步,我们没法苛求一个科学家同时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就像一个好教练也没法成为一个突出成绩的跑者,一个是指导者,一个是实践者。也许速度是耐力基础这一理论还不够完善,缺乏足够的理论和数据支撑。我们期待博士早日出版专著,公开那个小本子上的秘籍,就像我们查丹尼尔斯的跑力表一样,为耐力运动的体能训练再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孙斌-武汉 

我所理解,L2的核心思想是“速度是耐力的基础”,耐力是一个“果”,是将速度保持和延伸下去的结果。实现这个结果:

一、需要进行速度训练(根据各距离的成绩推断速度训练的配速,以达到最高经济性的刺激,这个并非绝对线性对应的,到底是什么逻辑关系,这是最大价值之处,基于机密,这点博士无透露和深化下去,这个我在广州和国峰老师探讨过,也有同感)

二、为了能维持姿势保持速度,必须进行专项力量训练。

二者结合,就能让同样速度跑的距离越来越长。就成了长距离耐力表现了。

所以说速度是耐力的基础了。力量是维持的保证。

虽然我没有上L2的课,但我一直是在学习、琢磨、实践中。

接着艾教练的思路,说一下个人的想法和理解,一起探讨,错误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从200,400,800直到2k的速度练习,其练习的目标是绝对速度,混氧速度,耐乳酸速度。

每个的速度都会和5k,10k,半马及马拉松的配速相对应,它们应是相关联的。

可以对照个体来进行分析,如果它的某一项有偏差就应从弱项的补起。

速度练习要求应该是:能够在保持正确姿势,或者是在受控的情况下,完成目标速度训练。

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