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大尺度的基础设施的构建开始分析
2011年,还在规模使用IDC机房,IDC机房的销售和规模非常大,当时云服务还处于基础铺垫和小规模实施的情况。可以将云服务理解为第二条S曲线的起步期。
在2012-2013年,IDC的规模和营收还在持续上升,但似乎已经到了其增长极限,而云服务已经开始进入破局阶段并开始冒出增长的苗头。
接着因为各种网络攻击,成为压垮传统IDC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批用户开始转移到云上。阿里云正好成为了阿里集团进行不连续创新飞越的第二曲线。
有意思的是,因为云的兴起,IDC机房以另外一种形式增长(被云产商包养),而云服务还在不断的破局与增长阶段。
接着让我们把尺度稍微缩小一点,看云服务中的细节
传统的虚拟机,KVM技术虚拟机,还处在S曲线四阶段的发展阶段中,而新兴的容器技术,包括容器技术衍生的k8s等新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迭代,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定义的虚拟机将不再是KVM虚机,而是容器。当然,目前我认为两者都还处于高速发展期,能发展就尽可能的伸展和往极限去发展,如果一者衰弱,新技术就应该以革新者的方式取而代之。
接着以部门的尺度看团队的曲线
运维团队随着公司成立一直建设了8年,借助着云计算的红利不断增长和扩展业务,在2017年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去传统运维模式,我们不再因为一些服务或者业务因为硬件故障,而拿着螺丝刀去东戳戳西戳戳,专注于保障系统与游戏环境的稳定性,调配资源解决面临的问题,这一曲线依旧在不断的增长中,我们也不断通过缩小尺度,看到曲线中更细节的模块和环节,不断确保细节的增长。
2017年底开始,运维团队提出了打破运维与开发的墙,开始推进了DevOps。这是一根具备强劲增长势头的第二曲线,而且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的非连续性创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直到2018年底,DevOps的自动化工具,IM体系与框架开始陆续产生良好的效应,可以确定第二条曲线在未来一定能够为组织产生更多的价值,同时也让团队获得更多的增长。
接着分析个人的S曲线跳跃
个人从事游戏行业的IT和运维已经超过10年,在技术和该领域的管理上经验丰富,而且跟着技术线不断成长,也在思考自身发展曲线的瓶颈,瓶颈在于如何获得新的,更有效和有价值的增长。
2018年开始,新增了角色,教练。在带领团队进行敏捷转型的过程中,还学习了跑步教练的课程,成为了一名跑步教练,也对自己的铁三训练做了更有利的支持。团队和跑步教练的教练角色,成为了新增长的破局点,虽然目前做的还不够出色,但通过团队、学员的反馈,对如何通过教练角色帮助受训对象达成各自的目标,并产生新价值,深信不疑。目前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练技能、项目管理、跑步训练等教学领域,争取早日成为能够成为让团队、个人高效、可靠的达成目标的好教练。